“化工产品/材料等配方分析在实际研发和生产中有用吗?”这个问题,众多企业和科研单位用他们不断换代升级的产品和科研创新成果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多年来,材料分析技术、分析化学及其应用理论一直被重视和发展,成为很多高校的必修课之一。而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加大分析技术人才引进和先进分析仪器采购的力度,也从侧面肯定了成分分析技术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配方分析”服务,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开展化工、材料等产品的配方研发和生产进行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配方分析”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提到“配方分析、配方还原”等字眼,我们收到了一些关于配方分析的“无用论”。在与使用者简单交流后,我们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无用论”产生的原因:
1.服务机构夸大成分分析作用,诱导使用者相信“分析=还原”,合作最终变成“一锤子买卖”;
2.服务机构不具备样品成分综合分析的各项软硬件条件,无法实现最合理的分析测试方案和数据分析。其中,硬件缺失,无法保证数据良好的重现性;软件缺失,对所分析产品知识积累不够,无法准确解析数据;
3.委托人没有化工产品研发生产经验,不想投入精力进行产品研发,仅指望借助外力解决技术难题;
4.委托人对成分分析技术的应用原理和过程了解较少,对分析结果应用能力不强,只依靠“最终结果”;
5.服务机构未能对使用者进行指导和技术交流,帮助其有效地解读报告中的各项信息并加以利用,从而使分析结果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二、“配方分析”价值所在?
1.配方分析≠配方还原。
一般配方分析服务是借助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当前成分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相应数据,对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成分列表。此过程很难精确还原产品调配时的原料、配比及合成或复配时的工艺条件。同时,分析机构设备的准确性、操作人员责任心/技术水平/产品经验、售后服务决心等也会影响最终分析报告的参考价值;
2.没有工艺的配方就像没有代入因子的公式。
在配方公式中代入不同的因子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对产品生产工艺不了解,可能拿着配方也不知如何去配;略有了解后对照配方能配出大致产品;有了较深行业经验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原料的选择和配比调整,得到或接近想要的产品;行业资深研发者已对基础配方烂熟于心,往往被冰冻三尺的难题所限。所以,“配方”这个“公式”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常见仁见智,在不同的人手中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何况指示一份分析报告。
3.被忽略的分析过程。
针对分析报告本身,结果是分析人员给出的答案。但只关注答案,会错过解答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只有了解成分分析的思路设计、前处理方法、所选仪器的特点和数据统计方法、技术人员的数据解析依据等,我们才能明白产品在分析完成前经历了什么以及答案如何得到。这样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的参考价值。
4.配方分析的应用价值。
前面列举了配方分析的局限性,但就像上文开头所述,无数科研过程已经用事实肯定了分析技术的价值。作为产品研发的基础阶段,通过大量仔细的目标样品成分分析,能够迅速积累相关的成分体系基础知识,了解最新最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技术信息,了解导致产品不同性能的根本原因是否与其中未知的成分有关等。
在化学药剂、材料领域,除了配方本身,原料选择、配置工艺、量产工艺、成本控制、产线应用的问题及解决、废料回收利用、环保问题等都是需要周全考虑的因素。以此观之,指望“分析破解”来解决化工产品的生产问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下一篇:【建筑材料检测】渗透剂配方分析怎样办理
- 海关新规!2025年7月1日起,托盘包装的货物申报新规已实施
- 为电器附件行业提前“充电”!广东开展电器附件新国标宣贯
- 摩尔多瓦推进欧盟一体化 简化CE认证产品市场准入
- 日本GHS标准修订:化学品分类及SDS、标签要求更新,出口企业必看
- WTO通报欧盟化妆品法规修订提案:简化立法,减少监管负担
- 英国UK REACH法规重大调整:注册截止期或将延后,企业如何应对?
- 欧盟委员会评估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 AS/NZS CISPR 15:2025点亮澳新市场,照明EMC测试迎来新变化
- 《本质安全型企业评价准则》等五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推动安全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 碳弧灯老化试验与氙灯老化试验在光谱特性和测试结果相关性上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