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老化测试:车载产品长期使用耐久性验证技术指南
一、引言
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快速发展,车载电子电气系统日益复杂,对零部件的长期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传统机械部件(如橡胶密封件、塑料内饰),还是新兴电子模块(如ADAS传感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都必须在长达10–15年的整车生命周期内,在高温、高湿、振动、光照、臭氧等多重应力耦合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
老化测试作为模拟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役环境的核心手段,已成为汽车零部件开发、认证与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梳理汽车零部件老化测试的标准体系、典型方法、试验设计逻辑及行业实践,为车载产品耐久性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二、汽车老化测试的核心目标
| 目标 | 说明 |
|---|---|
| 预测寿命 | 通过加速老化模型预估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失效时间 |
| 识别薄弱环节 | 发现材料、结构或工艺中的潜在缺陷 |
| 验证设计合规性 | 满足主机厂(OEM)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要求 |
| 支持材料选型 | 对比不同配方/供应商材料的耐久性能 |
| 降低售后风险 | 减少因早期失效导致的召回、保修成本 |
三、汽车零部件老化测试标准体系
3.1 国际通用标准
| 标准 | 适用范围 | 特点 |
|---|---|---|
| ISO 16750 系列 |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 全球最广泛采用的车载环境测试标准 |
| IEC 60068 系列 | 环境试验(温度、湿度、振动、盐雾等) | 基础环境试验方法库 |
| SAE J2579 | 燃料电池汽车氢系统老化要求 | 新能源专用 |
| ASTM D4329 / D4587 | 塑料/涂层紫外老化测试 | 材料级耐候性评估 |
3.2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 | 名称 | 应用场景 |
|---|---|---|
| GB/T 28046 系列 | 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 等同采用 ISO 16750,国内强制参考 |
| GB/T 38661—2020 |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含通信模块老化要求 |
| QC/T 系列 | 汽车行业标准(如 QC/T 413 电子控制器) | 主机厂常用补充规范 |
3.3 主机厂(OEM)企业标准(示例)
大众:VW 80101、PV 3929(气候老化)、PV 3938(臭氧)
通用:GMW 3172、GMW 15634(UV老化)
丰田:TSM0503G(耐候性)
比亚迪:Q/BYD B 6610(新能源电控老化)
蔚来/小鹏:自定义智能座舱老化协议(含屏幕、麦克风、摄像头)
✅ 实际项目中,OEM标准优先级高于国标/国际标准。
四、典型老化测试类型与方法
4.1 高温老化(Thermal Aging)
目的:评估材料热稳定性、电子元器件寿命
标准:GB/T 28046.4 / ISO 16750-4
典型条件:
引擎舱部件:125℃ × 1000–3000 h
乘员舱部件:85℃ × 1000 h
电池包周边:90℃ × 2000 h(带充放电循环)
考核指标:外观变色、翘曲、绝缘电阻下降、功能失效
4.2 高低温交变 + 湿热循环(Thermal Shock & Damp Heat)
目的:模拟昼夜温差、雨雪天气引起的材料疲劳
标准:GB/T 28046.2 / IEC 60068-2-14, -30
典型程序:
-40℃ ↔ +85℃,转换时间 ≤ 30 min,循环 200–500 次
85℃ / 85% RH,持续 1000 h(双85试验)
失效模式:焊点开裂、PCB分层、密封失效、凝露腐蚀
4.3 紫外(UV)老化
适用对象:仪表板、门板、保险杠、灯罩等外露/半外露塑料件
标准:SAE J2527(氙灯)、SAE J2412(金属卤素灯)、QC/T 725
典型条件:
氙灯老化箱:0.55 W/m²@340nm,60℃,喷淋周期,1000–2000 h
评价指标:色差 ΔE ≤ 3.0、光泽保持率 ≥ 70%、无粉化/龟裂
4.4 臭氧老化(针对橡胶件)
适用对象:门窗密封条、冷却水管、线束护套
标准:GB/T 7762.1、PV 3938
典型条件:50 ppm O₃,40℃,20%静态拉伸,96 h
要求:无可见龟裂(等级 0)
4.5 综合应力老化(Combined Stress Testing)
趋势:单一应力测试已无法满足智能网联部件验证需求
典型组合:
温度 + 振动 + 电应力:用于ECU、电机控制器
UV + 高温 + 湿度:用于摄像头镜片、HUD光学组件
盐雾 + 温湿循环:用于底盘传感器、轮速传感器
五、老化测试试验设计关键要素
5.1 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 AF)确定
常用模型:阿伦尼斯方程(Arrhenius)用于热老化,Peck模型用于温湿老化
示例:某塑料件在 125℃ 下老化 1000 h ≈ 实际使用 10 年(AF=87.6)
5.2 样品状态
带电 vs 不带电:电子部件建议带电运行,模拟真实工况
安装状态:尽可能按实车装配方式固定,避免应力失真
5.3 失效判定标准
功能类:通信中断、误触发、响应延迟 > 阈值
结构类:裂纹长度 > 1 mm、变形量 > 2 mm
安全类:绝缘失效、短路、起火(零容忍)
六、典型车载产品老化测试方案示例
6.1 车载摄像头(ADAS)
| 测试项目 | 条件 | 时长 | 考核重点 |
|---|---|---|---|
| 高低温循环 | -40℃ ↔ +85℃ | 300 cycles | 图像模糊、对焦失效 |
| 双85湿热 | 85℃ / 85% RH | 1000 h | 镜片起雾、霉变 |
| UV老化 | 氙灯,0.68 W/m² | 1500 h | 外壳黄变、透光率下降 |
| 温度+振动 | 85℃ + 随机振动 | 500 h | 焊点断裂、图像抖动 |
6.2 电动车充电枪
| 测试项目 | 条件 | 要求 |
|---|---|---|
| 插拔耐久+高温 | 10000次插拔 @ 60℃ | 接触电阻 ≤ 0.5 mΩ |
| 盐雾试验 | 中性盐雾 48 h | 无红锈,功能正常 |
| 臭氧老化 | 50 ppm, 40℃, 20%应变 | 密封圈无龟裂 |
七、常见误区与最佳实践
❌ 误区1:老化测试 = “越严酷越好”
✅ 正解:过度加速可能导致非真实失效模式(如材料碳化而非自然老化)。应基于失效物理(Physics of Failure)设计合理应力水平。
❌ 误区2:仅做实验室测试即可
✅ 正解:需结合道路实测数据(如车内温度分布、UV辐射强度)校准实验室条件。
✅ 最佳实践:
早期介入:在DV(Design Validation)阶段即开展老化摸底试验
对比测试:新旧材料/供应商并行测试,量化性能差异
数据闭环:将售后失效件与实验室老化结果关联分析
数字化管理:建立老化测试数据库,支持AI寿命预测
八、结语
汽车零部件老化测试已从传统的“合规性验证”迈向“可靠性工程”的核心环节。面对智能电动汽车对长寿命、高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企业需构建多应力耦合、带电运行、数据驱动的老化验证体系,将实验室测试与实车表现深度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