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效分析中,这三种技术通常协同使用,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貌到成分的完整证据链。它们的关系与典型工作流程如下:
核心技术详解
1. 金相分析 - 失效分析的“基石”
核心原理: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果。这需要将样品切割、镶嵌、研磨、抛光,甚至用特定化学试剂侵蚀,以显示晶界、相组成等。
能做什么?
观察裂纹的形态和走向(是穿晶还是沿晶开裂?)。
分析材料的晶粒大小(晶粒粗大可能导致性能劣化)。
检查孔隙、夹杂物的分布和数量。
观察涂层/镀层的厚度和均匀性。
判断热处理工艺是否恰当(如脱碳层、过热组织)。
优势:制样相对简单,视野大,是定位重点区域的“第一道关卡”。
局限:放大倍数和景深有限,无法进行元素分析。
2. SEM - 洞察微观世界的“慧眼”
核心原理:用聚焦的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激发出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信号来成像。景深极大,图像呈三维立体感。
能做什么?
韧性断裂:呈现“韧窝”状,像拉丝后的金属。
脆性断裂:呈现“解理台阶”或“冰糖状”沿晶断裂形貌。
疲劳断裂:可见清晰的“疲劳辉纹”,对应每一次应力循环。
高倍率观察:轻松达到数万至数十万倍,观察纳米级结构。
断口分析:这是SEM最经典的应用。通过观察断口的形貌,可以判断断裂模式:
观察表面微观缺陷:如涂层剥落、腐蚀产物、微小的焊接裂纹。
优势:分辨率极高、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
3. EDS - 元素成分的“指纹鉴定”
核心原理:通常是SEM的附加功能。电子束轰击样品时,会激发出特征X射线。不同元素发射的X射线能量不同,通过探测这些能量,就可以确定该点的元素组成和大致含量。
能做什么?
微区成分分析:对SEM图像中看到的某个特定点、线或区域进行元素鉴定。
异物分析:分析导致短路的污染物、腐蚀产物、夹杂物的成分。
元素分布面扫描:生成元素的分布图,直观显示特定元素(如氧、氯)在裂纹或腐蚀坑周围的富集情况。
镀层厚度及成分测定。
优势:能快速进行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与SEM形貌观察无缝衔接。
局限:对轻元素(如H、Li、Be)分析能力弱,是半定量分析。
三、 实战案例:PCB焊点开裂失效分析
如何将上述技术综合运用呢?我们以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
1.问题描述:一批智能手机在跌落测试后出现功能失效。
2.分析过程:
步骤一:宏观检查→ 发现某个BGA封装的芯片周围有细微裂纹。
步骤二:金相分析→ 将故障芯片连同PCB板一起切割、镶嵌、抛光。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裂纹从焊球内部延伸至与PCB焊盘的界面。
步骤三:SEM观察→ 将金相制样的裂纹断面小心打开(或直接聚焦离子束切割),在SEM下观察断口形貌。发现断面呈现脆性断裂特征,而非应有的韧性韧窝。
步骤四:EDS分析→ 在SEM下,对脆性断口表面进行EDS点扫描和面扫描,发现有大量的氯元素和氧元素富集。
3.结论:
失效模式:焊点界面脆性开裂。
根本原因:焊点在生产过程中被含氯的助焊剂污染,且在后续未清洗干净,导致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改进措施:优化焊接工艺,加强清洗流程。
总结
金相分析、SEM和EDS构成了失效分析的“铁三角”:
金相分析告诉我们“问题在哪里”(定位缺陷)。
SEM告诉我们“它长什么样”(判断断裂模式)。
EDS告诉我们“它是什么组成的”(追溯污染源或材料问题)。
将三者有机结合,就能由表及里、从形貌到成分,系统地揭示失效的真相,为改进设计、工艺和材料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


